Research science

网站首页/科研机构

田奇院士主讲《过去30年:从事人工智能的实践与思考》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与个人科研经验

来源:新财经实验室  发布时间:2025-04-16

田奇院士主讲《过去30年:从事人工智能的实践与思考》回顾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与个人科研经验

    2025年4月13日上午9:30,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院士在新财经综合实验室主讲《过去30年:从事人工智能的实践与思考》讲座,这是学院“业界名人说”系列的首场活动。这场讲座首次全面展示田院士跨越学界与产业的卓越成长历程,解码中国人工智能从跟跑到领跑的核心动能,带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从业者深刻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和未来。


技术迭代中的破界者
   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,田奇院士在讲座中回顾自己在过去
30年间参与的四次重要技术浪潮,阐述他如何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推动一系列范式革命。田院士的科研历程,跨越了多个重要技术时期,见证并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。

双栖科学家的时空辩证法

    讲座还将深入探讨田院士的独特成长之道——“地理-学术共振模型。田院士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学术的突破,更是跨界创新的典范。田院士将通过自己在不同阶段的学术论文与工作经历,讲述从成都七中到清华园,从香槟分校到圣安东尼奥,再到华为实验室的跨越之路。他的故事,是一段从学术高峰到产业前沿的精彩旅程,凝聚了个人的拼搏与坚持,也映射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崛起的辉煌轨迹。

科研人生的3E算法:成功背后的思维方式
    讲座的最后,田院士将首次披露支撑其三十年科研生涯的“3E成长模型”,并详细分享他如何在无数挑战与机遇面前,通过这一模型不断突破自我,实现科研事业的飞跃。
Early Setbacks(挫折前置化):田院士强调,科研之路充满挑战和困难,早期的挫折和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。通过提前经历并从这些挫折中汲取经验,能够为个人的成长与未来的科研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Essential Independence(核心自立性):他在美国期间,创造了“昼夜双线程”模式(白天授课、夜间跨时区指导国内团队),这一模式不仅促成了他56篇顶会论文的爆发,也锻炼了他在繁忙科研生活中多任务并行的能力。这种自立自强的科研姿态,后来在华为的团队管理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,成为了“技术前瞻性与工程落地性平衡艺术”的核心理念。
Enjoyable Exploration(苦中求乐论):田院士始终坚信,科研的本质不仅是追求突破和创新,更是一种享受探索的过程。他提到,尽管科研工作充满艰难与挑战,但保持对科学的热情和探索的乐趣,能够在困境中找到新的方向,激发更大的动力。
结语
    田奇院士的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分享,也是一次跨越学界与产业界的思想碰撞。通过回顾自己三十年的科研生涯,他为学术界和业界的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,特别是他关于科研与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成长路径,为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发。田院士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卓越,也映射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崭露头角的动能。






TOP